栏目分类

你的位置:j9九游会首页旧版 > 新闻动态 >

新闻动态

300吨人民英雄纪念碑原石开采遇困,村民支招:可去崂山请一能人_陈志德_石料_石块

从1840年起,许多英勇的民族英雄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英勇献身,他们的精神永载史册。为纪念这些英雄,在第一次政协会议上,决定为他们修建一座宏伟的纪念碑。

俗话说:“万事开头难。”在经过了无数次的讨论和调整后,终于选定了纪念碑的建设地点——天安门广场。这个象征着中国革命胜利的地方,成为了铭刻民族精神的象征。随后,陈志德被任命为施工组组长,肩负起了这项艰巨而崇高的任务。

然而,陈志德刚上任,就迎来了第一个巨大的挑战——如何选取合适的碑心石。根据设计要求,这块石材的厚度必须达到3米,这意味着碑心石的重量将达到300吨。如何在全国范围内找到如此巨大的石料,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
展开剩余88%

设计方案的确定

1949年9月30日下午6点,在政协会议结束后,与会代表们齐聚天安门广场,准备参加纪念碑的奠基仪式。毛主席宣读了碑文,并亲自带头铲土,为纪念碑的建设掀开了序幕。紧接着,兴建委员会面临的首要难题便是如何设计一座既高大威武,又富有象征意义的纪念碑。毕竟,这座纪念碑不仅是对人民英雄的致敬,更代表着新中国崛起的力量。

在经过层层筛选之后,最终选出了三种设计方案,然而,哪一种最合适,却始终没有定论。1951年国庆节,陈志德受邀前往查看纪念碑的模型,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。陈志德是江苏常州人,曾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学习土木工程,1950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回国,且在北京市建设局任职期间,因其独到的设计理念而深受推崇。

当他看到三个木制的模型时,面色逐渐凝重。第一个是仿城台样式的设计,第二个呈坡项状,最后一个是群像雕塑形态。陈志德仔细审视了这三种设计后,摇头说道:“这些虽然尚可,但都缺乏象征我国雄浑气势的内涵。”他的意见得到了委员会的重视,经过进一步讨论和修改,最终确定了纪念碑的设计方案。

寻找碑心石

在确定了设计方案后,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如何找到合适的石材。根据传统的建筑风格,纪念碑应使用一整块石料进行雕刻。问题是,纪念碑体积庞大,完全用一块整石来制作几乎不可能。经过商议,最终决定将碑心部分用一整块石料制作,而碑身则采用较小的石块拼接而成。

陈志德对设计图纸进行了反复研究,并始终带着图纸走访各地。他知道,碑心石不仅要刻上毛主席亲自题写的碑文,还需要保证石料的厚度足够,以避免在运输和雕刻过程中出现问题。最终,他的团队确定了碑心石的规格——长15米,宽3米,厚度至少要有3米,重量达到300吨。

崂山开采碑心石

石材的选择决定了碑心石的来源地,最终,陈志德决定从崂山开采所需的花岗岩。崂山,素有“海上第一名山”之称,石质坚硬且经久耐用。经过实地勘察,他们发现浮山最西端的山峰——大金顶,便是采石的理想地点。浮山的花岗岩质地均匀,抗风雨侵蚀能力强,石料表面浅墨色中透着淡黄色,并且在阳光下散发出晶莹的光泽,极为符合纪念碑所需的美观和耐久要求。

然而,开采300吨重的石料并非易事。陈志德和团队成员们经历了多次失败的尝试,这时,他们得知了崂山脚下的老石工李开山。他的家族世代从事石料开采,经验丰富,尤其擅长开采大石块。经过商议,李开山提出了使用炸药的方法来开采这块巨石,这一提议为整个团队带来了新的希望。

李开山首先在石壁上画出轮廓,并小心地凿了炮眼。随着炸药的爆炸,石壁两侧的石块开始松动。尽管初次炸裂并未完全成功,但李开山却冷静地分析了情况,指挥工人们利用钢楔子进一步打裂石块。经过数日的努力,终于成功将这块重达300吨的碑心石剥离出来。

运送碑心石

尽管石料开采成功,但如何将这块庞大的石料运送下山,又成了新的难题。当时的运输工具远不如今天发达,人工搬运无法胜任如此巨大的石料。经过讨论,陈志德决定采用“滚杠”运输法,这种古老的运输方式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。通过将石料放在钢管初坯上,并在其下铺设滚木,石块可以顺利地在地面上滚动。

运送过程中,工人们用尽全力推动这块庞然大物,每走一段路程,都会不断调整前后的木材铺设,确保运输的顺利进行。当地群众得知这是为纪念人民英雄修建的纪念碑的碑心石后,纷纷自发拆除自家的房屋为石块开道,展示了人民的支持与热情。经过34天的艰难运输,碑心石终于抵达青岛火车站。

吊装碑心石

碑心石终于到达北京,然而,要将这块巨石安装在天安门广场,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为了保证石料的安全安装,经过多次计算与实验,最终确定了使用吊机进行吊装的方案。1958年5月1日,数万名群众齐聚天安门广场,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。随着一声哨响,碑心石成功吊装到位。

此时,所有人都松了口气,陈志德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。经过多年的艰难努力,人民英雄纪念碑终于顺利完成,成为了中华民族崛起的象征,屹立在天安门广场上,接受世人瞻仰。

这座纪念碑不仅铭刻着人民英雄的伟大事迹,更见证了无数建设者的辛勤努力与奉献精神。

发布于:天津市